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科版) /oa 有限空间内盾构施工对土体位移场的影响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101 目的 研究软土地区有限空间区域内盾构施工对临近土体位移场的影响。方法 针对上海地区某新建隧道长距离平行下穿既有地下结构工程,分别建立隧道处于三面围合有限空间及半无限空间条件下的高精度三维数值模型,并将所得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结果 新建隧道于有限空间内施工时不能引起整个有限空间内的土体变形,仅隧道四周的土体会受到较为显著的扰动影响;隧道处于半无限空间开挖引起的土体位移场影响范围约为有限空间条件下开挖引起的土体位移场范围的3~5倍。相较于半无限空间中隧道施工的计算结果,新建隧道于有限空间内施工时大约可减小60%的最大地表沉降值和50%地表沉降范围,但两种条件下地表沉降分布形式基本保持相同。结论 三面围合有限空间对由盾构施工引起的土体位移场有极强的约束作用,在实际施工中可针对该屏蔽效应实施有限空间内的土体加固等措施。 2023年02月28 00:00 2023年第1期 1 8 1166135 郭健 刘国彬 黄沛 徐磊 黄忠凯 双向偏压方钢管混凝土柱三面受火耐火性能有限元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102 目的 研究双向偏压方钢管混凝土柱在三面受火作用下的耐火性能,为该类型结构的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ABAQUS软件建立双向偏压方钢管混凝土柱三面受火的热学分析模型与力学分析模型,分析其受力机理及常见参数对其耐火极限的影响。结果 荷载偏心角、荷载比、长细比、截面边长和偏心率是影响构件耐火极限的主要参数,荷载偏心角越大,荷载比越大,长细比越大,截面边长越小,其耐火极限越小。偏心率在0~0.3区间存在明显的极强中心,其耐火极限最大,可比轴压时提高80%以上。结论 在参数分析范围内,提出的耐火极限简化计算公式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吻合较好。 2023年02月28 00:00 2023年第1期 9 16 1160656 张波 徐光朋 任庆新 刘香余 纯弯作用下双排圆孔蜂窝梁应力分析及截面应力计算方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103 目的 为了充分发挥大梁高的蜂窝梁腹板优异特性,提出一种腹板双排开孔的新型蜂窝钢梁构件,给出截面正应力计算方法,为双排孔蜂窝梁的工程应用和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ABAQUS软件建立双排孔蜂窝梁数值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开孔率、中间梁桥高度对蜂窝梁横截面正应力分布、孔周周向应力分布的影响规律,将有限元模拟结果进行数值拟合得到正应力修正系数,并基于费式桁架法提出横截面正应力简化计算方法。结果 梁桥中心截面上腹板的最大正应力出现在翼缘与腹板连接处或靠近翼缘的开孔边缘处;墩板中心截面中性轴附近区域存在近零应力区段,其余部分的正应力接近于线性分布;孔周周向应力的最大值出现在梁桥中心截面上,在φ约为30°、150°、210°、330°处发生变号。结论 双排孔蜂窝梁的开孔率应不大于60%;双排孔蜂窝梁中间梁桥高度与梁高的比值应该控制在1/12~1/6,所提出的正应力简化计算方法在上述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精度。 2023年02月28 00:00 2023年第1期 17 25 1422458 贾连光 王妍霓 张丽 王春刚 RPC钢筋网加固负载RC梁抗剪性能试验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104 目的 探究活性粉末混凝土(RPC)钢筋网对负载下钢筋混凝土(RC)梁抗剪性能的加固效果。方法 设计制作了5根RPC钢筋网四面加固梁和1根对比梁;通过抗剪试验,研究剪跨比和配箍率对加固梁抗剪性能的影响。结果 在不同参数下,各加固构件均发生剪压破坏,加固梁抗剪承载力最大可提高2.4倍,破坏过程表现出良好的延性。加固层和原始构件共同工作性能良好,未出现层间滑移现象。较大的剪跨比(2.0~3.0)和较小的配箍率(0.14%~0.28%)会降低加固梁的抗剪承载力。结论 RPC钢筋网加固方法能显著地提高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剪承载力和变形能力。基于试验结果,提出了负载下加固RC梁的抗剪承载力理论模型和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吻合较好,可为该加固技术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提供参考。 2023年02月28 00:00 2023年第1期 26 34 1113217 卜良桃,韩利磊,杜国强 方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叠合长柱轴压性能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105 目的 基于方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叠合长柱轴压性能有限元分析,阐述轴压长柱受力状态,提出轴压承载力计算方法。方法 建立并验证方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叠合长柱有限元模型,定义荷载-变形曲线上6个力学特征点,分析不同特征点处柱中部截面应力分布。研究材料强度、配筋率、空心率、截面径宽比、钢管径厚比及长细比等因素对叠合长柱轴压性能的影响。运用叠加法和折减法计算长柱轴压稳定承载力。结果 方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叠合长柱力学性能良好,轴压性能受外钢管径厚比、外部混凝土强度以及长细比影响显著;综合叠加法与折减法计算的叠合长柱轴压承载力与有限元计算结果之比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1.013和0.038。结论 方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叠合长柱具有较好的轴压性能,基于叠加与折减理论提出的计算公式可较好地计算其轴压承载力。 2023年02月28 00:00 2023年第1期 35 43 2137466 李明伦,任庆新,王庆贺,丁纪楠 简支转连续T梁桥湿接缝受力模拟与实测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106 目的 研究装配式简支转连续T梁桥湿接缝的受力性能。方法 依托京雄高速工程,建立全桥梁格有限元模型,并对湿接缝受力进行现场实测分析。在数值模拟与实测结果吻合的基础上,基于有限元模型,对简支转连续施工工序和墩顶湿接缝宽度进行优化。结果 装配式T梁桥简支转连续过程中,负弯矩区预应力张拉对湿接缝受力影响最大,其次是二期恒载,而体系转换对其影响有限。湿接缝早期弹性模量、截面非均匀收缩、配筋率以及环境温度对现场应力监测结果均有影响,特别是早期弹性模量和截面非均匀收缩。简支转连续施工工序对成桥初期受力影响较大,但对长期受力性能影响较小。对本项目而言,在不增设负弯矩区预应力的前提下,湿接缝宽度可适当增加但不宜超过1.1 m。结论 湿接缝实测应力应根据混凝土早期弹性模量和截面非均匀收缩等因素进行修正。施工顺序需考虑桥梁成桥初期和长期性能需求。适当增加湿接缝宽度可提高经济跨度,但应注意墩顶截面抗裂性。 2023年02月28 00:00 2023年第1期 44 53 3541806 张宇 单衍勇 李超 田利 圆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叠合构件纯扭性能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107 目的 研究圆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叠合构件的纯扭性能,为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ABAQUS软件建立圆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叠合构件纯扭有限元模型,分析其工作机理和各参数对构件纯扭性能的影响规律;最后采用叠加法提出抗扭承载力简化计算公式。结果 构件典型破坏模态为轴线方向倾斜45°受拉破坏;受扭全过程可分成弹性、弹塑性和塑性3个工作阶段;外钢管的强度、直径以及径厚比是影响构件抗扭承载力的关键参数,外钢管强度由Q235提高到Q345、Q420,抗扭承载力分别增大了21.0%和35.2%;外钢管直径由134 mm增大到154 mm、174 mm,抗扭承载力分别增大了26.9%和67.0%;外钢管径厚比由51.3减小到38.5、30.8和25.7,抗扭承载力分别增大了16.0%、31.9%和46.7%;简化计算公式得出的抗扭承载力与模拟结果的平均比值为0.903,公式计算结果偏于安全。结论 圆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叠合构件具有良好的抗扭性能和延性性能,简化计算公式能满足工程设计需求。 2023年02月28 00:00 2023年第1期 54 61 1567756 任庆新,曹志辉,王庆贺 CFRP-钢管再生混凝土加固RC短柱轴压性能试验及有限元模拟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108 目的 研究碳纤维复合材料-钢管再生混凝土加固钢筋混凝土短柱的轴压性能。方法 对7根复合加固短柱以及1 根未加固短柱进行轴压试验;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构建合理的模型,基于试验结果对数值模型进行验证;通过改变相应参数研究钢管厚度、钢管屈服强度和再生混凝土强度等级对复合加固短柱的影响程度,选出并修正适用于该构件的承载力计算方法。结果 复合加固作用下短柱的承载力约为原短柱的4倍,其易损部位主要发生在柱中及柱两端,增加钢管厚度,提高钢管屈服强度,提升再生混凝土强度等级均可提高短柱的极限承载力。结论 该加固方式能显著提高柱子承载力,试验值和有限元模拟值比较吻合,修正的承载力公式可以为此类构件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2023年02月28 00:00 2023年第1期 62 70 1269514 陈华 张春裕 佘海涛 陈耀嘉 李甜 门窗系统失效对轻钢结构屋面风致易损性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109 目的 研究在风荷载作用下,低层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房屋门窗系统失效对屋面失效破坏产生的影响。方法 建立二层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模型,采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计算不同抗风压等级门窗在风压及飞掷物共同作用下的失效概率;两种门窗系统失效状态,采用基于构件的易损性评估法建立不同门窗系统失效状态下屋面的风致易损性曲线。结果 抗风压强度等级对门窗系统的风致失效概率存在较为显著的影响,迎风面门窗的失效会使屋面达到各极限破坏状态所需的名义风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 适当地提高门窗抗风压等级可有效降低迎风墙面形成无遮掩洞口的概率,避免因室内压力骤增造成屋面过早破坏,在结构抗风设计中应合理考虑外门窗抗风性能及影响。 2023年02月28 00:00 2023年第1期 71 78 1288397 张皓 尹浩 刘鹏飞 张锡龙 董超 矮塔斜拉桥动静力特性对结构参数敏感性影响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110 目的 为优化矮塔斜拉桥结构设计参数,以槎马特大桥为背景,研究桥梁结构参数及结构体系对矮塔斜拉桥动、静力性能影响。方法 采用ANSYS及Midas civil软件建立全桥三维动、静力有限元模型,基于结构参数敏感性分析的摄动原理,研究各参数下关键截面静力性能的敏感性系数;改变结构构件刚度及结构体系,研究结构参数对矮塔斜拉桥动力特性影响。结果 斜拉索刚度对内力及动力特性影响均较小;墩梁支承方式对动力特性影响较小,但对内力影响较大。当主梁刚度和桥墩刚度分别增加为原刚度的2.744倍和2.125倍时,同阶自振频率最大差值均达到了22%。结论 矮塔斜拉桥主要呈现梁桥动力特性,主梁抗弯及抗扭性能受主梁刚度和桥墩刚度影响较大。 2023年02月28 00:00 2023年第1期 79 87 811846 桂水荣,雷鸣宇,陈水生,卢响 水泥-纤维固化风积砂劈裂特性跨尺度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111 目的 研究水泥掺量、纤维掺量和纤维长度对固化风积砂劈裂强度的影响规律,揭示添加剂掺量,纤维赋存形态及长度对水泥-纤维固化风积砂劈裂强度的影响机理。方法 将水泥、玻璃纤维作为添加剂掺入风积砂中,采用劈裂试验测定试样的劈裂强度,采用CT断层扫描技术,获取水泥-纤维固化风积砂不同层位平扫切片,并借助Avizo图像处理软件对CT平扫切片进行内部形态三维重构。结果 在掺量为0.3%的6 mm纤维及水泥掺量10%的组合条件下,试样劈裂强度达到最大值;当纤维掺量控制在0.3%时,纤维可均匀地赋存在试件内部,形成交错网状的三维结构,导致水泥-纤维固化风积砂劈裂强度与断裂韧度提高;采用CT三维重构方法建立的纤维三维形态比较真实的反应出纤维在水泥风积砂内部的分布规律,从细观证实了当纤维在试样内部达到理想赋存形态时,纤维对水泥-纤维固化风积砂的劈裂强度起到增益效果。结论 掺入适量的水泥和纤维可改善风积砂的工程力学特性,研究成果可为水泥-纤维固化风积砂路基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023年02月28 00:00 2023年第1期 88 96 1997205 张向东,庞帅,李文亮,李军,梁立东 基于非达西渗流定律的沥青饱水路面结构动力特性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112 目的 提出考虑非线性渗流定律的沥青饱水路面模型,对其结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为道路结构排水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COMSOL有限元软件,对动荷载作用下的路面结构进行有限元建模,分析动荷载下Forchheimei非线性渗流时饱水沥青路面的动孔隙水压力、水平应力以及剪切应力的变化,并通过正交试验探寻轮载峰值、孔隙率、弹性模量三种变量参数对沥青路面结构的动孔隙水压力的影响。结果 动孔隙水压力在动荷载的作用下先到达正向峰值后逐渐减小至出现负向峰值后慢慢减小至平稳;水平压应力在动荷载的作用下随着结构层的深度增加而减小;剪切应力随着荷载的增加而增加,随着荷载的减小而减小。由正交试验结果可得,轮载峰值对沥青饱水路面动孔隙水压力的影响呈正相关特征,而孔隙率、弹性模量呈负相关特征。其中考虑轮载峰值时,沥青饱水路面的最大动孔隙水压力均值增幅最大,达56%。结论 数值模拟结果验证了结构层内正负水压力随时间交替存在,证实了水损害过程中的泵吸作用,非线性渗流对沥青面层的冲刷作用较强;动孔隙水压力受轮载峰值的影响较大,孔隙率对其影响次之,弹性模量影响最小。 2023年02月28 00:00 2023年第1期 97 103 688732 宋福春,白祥鸽 ICF掺合料对混凝土抗压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113 目的 针对单一组分混凝土矿物掺合料由于性能单一而无法满足复杂工况的需求等问题,对不同组分的固体废弃物进行复配,制备复合掺合料。方法 采用铁尾矿、粉煤灰和陶瓷粉(ICF)制备三元体系掺合料,研究不同质量比的ICF掺合料下的水泥胶砂活性指数、混凝土抗压强度、孔隙结构和界面过渡区性能变化规律。结果 活性指数和抗压强度测试表明含ICF掺合料混凝土在早期强度较低,后期的活性指数明显提升,且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与普通混凝土相差不大;ICF掺合料产生的填充效应与二次水化反应降低了混凝土的孔隙率,尤其作用于界面过渡区,但这种优化效果随着掺合料质量比的增加呈现降低趋势。结论 利用ICF三元体系制备掺合料,既解决材料性能单一的问题,又可以实现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2023年02月28 00:00 2023年第1期 104 111 890425 孙艳丽 邹桢 崔长青 魏颖晖 柳强 重载交通下钢波纹管涵对沥青路面的变形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114 目的 探究重载交通条件下钢波纹管涵对沥青路面的变形影响,提高埋设钢波纹管涵沥青路面的寿命。方法 以计算机科学、道路工程等理论为基础,借助Midas GTS NX软件建立三维地层结构模型,对不同荷载下埋设钢波纹管涵的前、后多种工况进行模拟分析,探究荷载与钢波纹管、沥青路面不同方向变形之间的关系。结果 钢波纹管的埋设可以有效扩散土体中的应力,减少车辆荷载带给路面各结构层的沉降变形;双钢波纹管在荷载作用点处的变形较大,相邻管涵的变形较小,上半管对应力的承受程度要远大于下半管;得到了钢波纹管变形“飞鸽”模型。结论 不同荷载作用下,轴载的增大会减弱钢波纹管的应力扩散效果;笔者构建了不同荷载与路面结构层变形的关系模型,可为铺设钢波纹管涵沥青路面的病害防治提供数据支持。 2023年02月28 00:00 2023年第1期 112 120 1787311 乔建刚 彭瑞 王春云 冻融循环作用下含缺陷混凝土三维数值模拟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115 目的 基于细观尺度理论,对冻融循环作用下不同孔隙缺陷的混凝土抗压强度进行参数化研究。方法 制作不同孔隙缺陷的混凝土立方体试件,并进行冻融循环加载试验;运用Python驱动ABAQUS内核,建立三维球形和椭球形随机骨料模型;通过模拟与试验对比分析两种骨料模型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进而选取效果更优的骨料模型进行含缺陷混凝土的热-力学数值模拟分析。结果 椭球形随机骨料模型的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更吻合;相同冻融循环次数下,含5%孔隙缺陷相比于不含孔隙缺陷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初始弹性模量明显下降。结论 骨料几何形状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影响较小,孔隙缺陷对冻融环境下混凝土的力学特性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2023年02月28 00:00 2023年第1期 121 129 2060541 郭超,杜思宏,徐晨 双参数Weibull分布砖混骨料再生混凝土损伤模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116 目的 研究砖混骨料再生混凝土再生骨料中砖块的质量分数对再生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为砖块质量分数不统一的再生骨料的再利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对再生骨料中不同砖块质量分数 (0、0%、20%、30%)的再生混凝土进行冻融循环后的单轴压缩试验,确定再生混凝土经冻融及荷载作用的损伤变量D,并基于双参数Weibull概率函数及Lemaitre等效应变理论建立再生骨料中不同砖块含量的再生混凝土冻融循环作用后单轴受压本构模型。结果 所得的本构模型与试验曲线拟合度较好;损伤变量D与应变的关系呈S型曲线,曲线的陡峭程度反映了初始损伤Dn的大小及试件抵抗荷载的能力;得到了冻融循环次数、再生骨料中砖块质量分数与损伤变量的关系,经冻融循环后再生混凝土中再生骨料的砖块质量分数由0到30%时初始损伤度增加了32.5%。结论 再生骨料中砖块质量分数的增加,能够加快再生混凝土损伤演化的速度,使再生混凝土抗冻性能劣化。 2023年02月28 00:00 2023年第1期 130 138 1344625 于保阳,张政,王浩,黄禹田 建筑行业碳排放特征及减排潜力预测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117 目的 预测中国建筑行业碳达峰年限和减排潜力,明确超低或近零能耗建筑在推动建筑行业节能降碳方面的贡献,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方法 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获得不同建筑类型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特征;基于建筑面积和不同能效等级建筑碳排放强度自下而上建立建筑行业运行过程碳排放计算模型,并根据不同建筑类型未来发展情况设置4种情景,预测建筑行业未来40年建筑碳排放情况。结果 随着建筑能效等级提升,建材生产阶段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比例越来越大,而运行阶段占比相反;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量比普通建筑减少了20.0%左右,超低和近零能耗建筑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普通建筑约减少了56.0%。随着绿色建筑和超低或近零能耗建筑发展时间提前,占比越来越大,建筑行业的达峰年限逐渐提前,峰值也逐渐降低;中速情景下建筑行业2030年达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为26.44亿t;预测到2060年,低速、中速和高速情景下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比基准情景降低23.2%、29.7%和45.1%左右。结论 大力发展超低+近零能耗建筑对于推动建筑行业节能降碳具有重要作用。 2023年02月28 00:00 2023年第1期 139 146 820150 常莎莎,冯国会,崔航,张磊,李奇岩 油页岩残渣制备建筑陶粒的关键技术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118 目的 利用油页岩残渣制备建筑陶粒,确定油页岩残渣基建筑陶粒的最佳制备工艺。方法研究油页岩残渣的各方面性能;利用油页岩残渣制备建筑陶粒。结果 通过实验得到,原始油页岩残渣中的硫元素含量比较高,油页岩残渣的熔点接近1 200 ℃,其平均粒径为25.66 μm;保温过程对于油页岩残渣的外观形貌、化学元素分布没有明显的影响;在添加发泡物质的陶粒表面形成浅绿色的玻璃体外壳,且烧结温度越高、烧结时间越长玻璃体的量越多;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样品陶粒的密度先升高,后又小幅下降,烧结15 min时样品陶粒的密度最高。结论 确定1 025 ℃/15 min为利用油页岩残渣烧制混凝土陶粒的最佳工艺参数。 2023年02月28 00:00 2023年第1期 147 154 1259903 徐长伟,张宇,谢锐 基于工程实测的开式冷却塔改造优化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119 目的 为降低建筑能耗,选取实际空调系统工程的开式冷却塔进行实测和改造优化分析,对冷却塔进行节能潜力分析。方法 对某大厦空调系统的冷却塔进行全年运行工况测试,通过实测数据分析判断其换热效率与风水比,进一步分析冷却塔运行效果较差的具体原因,提出改造优化方案。结果 既有冷却塔换热效率在55%~59%之间,风水比远远低于最优值1.0~1.5。比较而言,换装高效节能防堵塞的螺旋形喷嘴,加高冷却塔屏障结构及更新并增加塔内填料更适合解决实际问题。结论 冷却塔周边条件和运行维护对性能具有重要影响。进风口被墙体阻隔时,进风温度高,换热效果差。经过计算可知,冷却塔经过加装变频器之后每年可节省9 212万kW·h的电量。 2023年02月28 00:00 2023年第1期 155 161 431301 黄凯良,郝禹翔,冯国会,王贵强,李旭林 基于刀具偏离量控制的刀轴矢量规划算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120 目的 为提高五轴数控加工中的加工质量,从刀具偏离量的角度对刀轴矢量进行优化,减小由于切削力所引起的刀具变形产生的误差。方法 利用悬臂梁和变形叠加理论,对静态柔度进行优化;采用微元法计算刀具切削力的大小,并建立基于刀具偏离量的刀轴矢量控制模型及算法。结果 刀轴矢量经过优化后,刀具的偏离量和表面加工误差与优化前相比分别降低了25.2%、22%,都得到了有效控制。结论 笔者所提算法能够有效地抑制由于刀具偏斜引起的表面加工误差,从而获得更高的加工精度。 2023年02月28 00:00 2023年第1期 162 168 896487 闵莉,王野,耿聪,宋航远 氟塑料磁力泵流场模拟及轴承端面磨损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121 目的 研究氟塑料磁力泵中干摩擦轴承端面异常磨损现象,揭示泵内介质流动特性。方法 基于SIMPLEC压力-速度耦合算法和SSTk-ω湍流模型,应用FLUENT软件,进行氟塑料磁力泵全流场数值模拟研究;通过数值计算得出氟塑料磁力泵全流场轴截面、叶轮截面和轴承间隙流道介质流速和压力的分布规律。结果 叶轮压水室流道内压力分布合理,总体压力随着流量的增大而减小;但因进口管道流入的介质同平衡孔回流介质发生碰撞,叶轮流道内介质流动紊乱;同时,干摩擦轴承进出口过大的压力差是造成干摩擦轴承异常磨损的主要原因。结论 研究成果可为氟塑料磁力泵性能优化及解决干摩擦轴承端面异常磨损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2023年02月28 00:00 2023年第1期 169 176 1688349 魏春雨,姜辰尧 三维电极电-Fenton法处理硝基苯废水试验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122 目的 研究三维电极电-Fenton法处理硝基苯废水的工艺条件及各因素的影响规律,为电-Fenton法在硝基苯废水处理领域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pH值、电流强度、极板间距及曝气强度等对处理废水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优反应条件。结果 Fe-C电极的处理效果优于C-C电极,活性炭和纳米铁混合三维粒子电极的处理效果优于其他两种单一粒子三维电极。初始pH值、极板间距、电流强度、曝气强度对三维电极电Fenton法处理硝基苯废水的效果有影响,当初始pH值为3.5、极板间距为8 cm、电流为1.5 A、曝气强度0.8 m3/h时,COD平均去除率可达到83.01%。结论 三维电极电Fenton法的氧化能力高于传统电Fenton法,对硝基苯废水具有较理想的处理效果。 2023年02月28 00:00 2023年第1期 177 184 946989 李亚峰,郭鹏成 家用车内空气品质动态变化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123 目的 探究家用车内空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提出合理净化方法。方法 在不同通风方式、不同季节、不同路况及不同净化方式下对甲醛、VOC 、CO2的质量浓度进行测试。取人体坐姿呼吸高度z=0.75 m水平面作为典型断面,运用CFD对甲醛的分布情况进行数值模拟。结果 甲醛和VOC的质量浓度在夏季开启空调内循环时最高,分别为0.112 mg/ m3和0.24 mg/ m3;过渡季最低,分别为0.07 mg/ m3和0.15 mg/m3;CO2质量浓度在过渡季达到最高值9 780 mg/ m3。所有污染物的质量浓度在开窗通风和空调外循环时低于其他通风模式。结论 甲醛在过渡季和开窗通风时分布最稀疏;开启空调外循环与内循环时分布相似,后排乘坐人员的位置更容易出现甲醛的堆积;更大送风速度与更低送风温度会有利于减小车内甲醛质量浓度。活性炭与车载净化器能够起到一定的净化效果。 2023年02月28 00:00 2023年第1期 185 192 1814136 郝红,张广渊,张海龙,徐丽